您的位置: 首页 >民族宗教>我国少数民族>详细内容

我国少数民族

毛南族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3-15 16:01:00 浏览次数: 【字体:

 

毛南族

 

来源:中央统战部网站

 人口为107166人。

  民族概况

  毛南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难山为中心的环江县上南、中南、下南一带,下团六圩是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毛南族人口数为107166。毛南人使用毛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由于长期和壮族、汉族杂居,多数人能讲壮语和汉语,通用汉文。

  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从宋代开始,在汉文史稿中记载,今广西环江县境内先后有茆滩茅滩冒南等地名。岭南百越支系有地名与族名合一之俗,毛南族也是以地名族。解放后,称为毛难族。八十年代根据本族意见改毛难族毛南族

  毛南族是岭南百越支系发展而来。唐以前的僚,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

  据记载,今毛南族聚居的地区在唐贞观年间为思恩县地,属岭南道环州管辖;宋代曾为抚水州属地;元代属庆远路管辖。明正德元年思恩县玫属河池州。清代,思恩县属庆远府。光绪年间,在毛南族聚居地区设置毛难甲之下划分上、中、下三总团之下以设,设有牌头,一般管辖10户。为了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毛南族人民曾不断起来斗争。在抗日战争中为打击日寇、解放战争中抗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经济

  毛南族人民一直生活在重峦叠嶂间,耕地狭小。但他们勤劳、勇敢,充满智慧,人们惜土如金,有土能生黄金,寸土也要耕的俗谚。在毛南族地区,层层梯田,波光鳞鳞,涟漪无边,宛似飘带,无比壮观。毛南族人民很早就从事农业生产,较早地使用了铁器。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铁制工具仍较简陋,农田翻土主要使用脚踏犁,收割稻谷一般使用禾剪,效率都很低。土地占有已相当集中。据土地改革时的统计,在环江县玉环乡,只占人口总数38%的地主、富农,却占有耕地总面积的361%,而占人口总数534%的贫雇农,仅占有耕地面积的187%。毛南族地区地主多自己经营土地,剥削雇工,以雇短工较多;所雇长工,具有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同时还存在高利贷剥削,地租率一般为6070%,高利贷的年利率高达100%,剥削极为残酷。为了弥补生活的不足,毛南族人民还兼营各种副业。他们饲养的菜牛,曾远销上海、香港等地,颇有声誉。

  解放后,1952年实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毛南族人民的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能够和其他民族一样平等地参政议政。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都发生了飞跃,普遍实施科学种田,精耕细作,亩产水稻由过去的250公斤提高到亩产500公斤。毛南菜牛由于采用科学饲养方法,产量大增,出栏率上升,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毛南族地区被称为牛粮之乡,饮誉四海。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毛南族山乡的发展前景喜人。

  文化艺术

  毛南族聪明、勤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的文化艺术。毛南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相当丰富,真实地反映了毛南族人民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象《盘古的传说》、《三九的传说》、《太师六官》、《顶卡花》、《七女峰》、《恩爱石》等为毛南族人民世代传颂。毛南族民歌也别具有一格,内容丰富。男女青年在室外唱的情歌,七字一句,八句一首,叫做,因两句之后有一尾音罗海,故又叫罗海歌。在喜庆嫁娶节日对唱的五字一句、八句一首的祝贺歌,谓之。由一人独唱、叙述历史故事和祖先来源的叙事歌,则以七字为一句,四句为一首,合若干首为一组,叫做排见。同时还流行毛南戏,多是一些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和悲欢离合的爱情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传统剧目。

  毛南族的编织和雕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所编织的竹器,工艺精湛。著名的花竹帽,又叫顶卡花,使用削成只有半根火柴粗的竹篾织出精致的花纹图案,非常美观。所雕刻的木质假面具,形象生动逼真。所刻制的石柱、石碑等,均有栩栩如生的龙、凤、麒麟、仙鹤、寿松和几何图案花纹,深为附近各族人民赞赏。

  在环江县中南的南木村,世传银器绝技,所打制的银手镯、银项圈、银麒麟、五子登科帽饰,花纹朴实优美,做工精细,颇受姑娘们喜爱。

  风俗习惯与重要节日

  毛南族人民以同姓同族聚居,村落依山而建,多为1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最大的也不超过百户。住房一般是瓦顶泥墙,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并于前面建有晒台,下层关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保持干栏建筑的特点。服饰与附近的壮族相似,男女都喜欢穿着蓝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对襟衫。妇女穿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及滚边裤子,留辫梳髻。戴手镯、银牌等饰品,尤其喜欢戴花竹帽。饮食以大米、玉米为主,高粱、小米、红薯、南瓜为辅。喜爱腌制酸肉,酸螺蛳、酸菜,是待客的传统佳肴。毛南族人民多礼好客,吃饭时不论客人大小,都邀其与长辈同座,并以自己最好的饭菜招待。

  毛南族的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过去的婚姻大都由父母包办,有不落夫家转房等遗俗,寡妇再嫁也受到种种限制,现在,已基本改变。人死实行土葬,请道公念经送葬分龙节,又叫五月庙节,是毛南族特有的节日,在阴历的分龙日前两天开始举行,主要是祭祀神灵与祖先,全村男女以及外嫁的女子和远道的亲友都赶来参加,隆重而热烈。

  宗教信仰

  毛南族信仰道教,崇拜多神,迷信活动也较多。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编)